慢性肾脏病(CKD)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肾脏损害病史大于3个月),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或不明原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60ml/min?1.73m2)超过3个月。
慢性肾病患者由于其长期肾损伤,加上多种因素,如皮质类固醇药物的使用、蛋白代谢异常、维生素D产生不足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会引起严重的矿物质紊乱,导致骨代谢异常,发生“慢性肾病相关性矿物质及骨代谢紊乱(CKD-mineralandbonedisorder,CKD-MBD)”,出现骨转换、矿化、骨容量、骨骼线性生长或强度的异常,进而继发骨质疏松。随着慢性肾病的进展,患者进入终末期,骨质流失进一步加剧,是导致脆性骨折最常见的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死亡率。
慢性肾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主要因素归纳以下几方面:
老年人、绝经后女性、营养摄入不足、遗传因素、运动不足、及药物(慢性肾病患者常用的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肝素等)等。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发的骨吸收增强
慢性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磷升高,血钙降低,成纤维生长因子23(fibroblastgrowthfactor23,FGF23)代偿性分泌增加,升高的成纤维生长因子23通过下调25-羟维生素D的1α-羟化酶表达,减少活性维生素D[1,25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生成。低钙血症、低1,25(OH)2D3水平、高磷血症引发机体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素大量分泌。高甲状旁腺素通过增加成骨细胞和间质细胞RANKL合成,促进破骨细胞活化,增加骨吸收,骨密度减少。
酸中毒引起骨吸收增强
慢性肾病时,长期代谢性酸中毒使血清碳酸氢盐降低,骨盐逐渐溶解,骨吸收增强,骨骼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增高。
慢性肾病继发的骨质疏松可以通过基础与药物治疗进行防治。基础治疗包括:均衡膳食、适当运动、戒烟戒酒、慎用药物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活性维生素D、双膦酸盐、降钙素、重组人甲状旁腺素、雌激素类似物及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需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特别提示慢性肾病继发性骨质疏松患者,治疗基础用药一定选择活性维生素D,不适宜选择普通维生素D,避免增加肾脏负担,防止对维生素D羟化利用障碍。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据相关资料整理,欢迎转载,转载须标注来自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点北京哪有看白癜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