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网上又掀起了一股饮食谣言——樱桃核有剧毒嚼碎会致命,有专家立即出面进行了科技的解释。近年来,饮食方面的谣言层出不穷,让吃货倍感不安。那么现在,小编就帮你盘点下那些年传过的关于饮食方面的谣言,让你做一个安心的吃货!
1、谣言:空腹不能喝牛奶
传言:牛奶、豆浆中含有大量优质蛋白质,空腹饮用,蛋白质将“被迫”转化为热能消耗掉,很浪费。其次,空腹喝牛奶、豆浆,会加重胃肠负担。
真相:首先,牛奶和豆浆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乳糖不耐受的问题,就别这么讲究了。因为很多人不能空腹喝牛奶,是有乳糖不耐受的问题。这种情况下,确实不要空腹喝,否则就有可能拉肚子。不妨先吃些其它食物,然后少量多次饮用,或者直接选择酸奶、低乳糖奶等。而豆浆,只要煮透了,就算是空腹喝,一般也不会出现不适感。
其次,对于蛋白质浪费的说法,也不正确。一方面,豆浆、牛奶中蛋白质含量仅为2—4克/毫升;另一方面,牛奶和豆浆中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同样也会被分解供能。此外,脂肪也能提供一些能量,所以蛋白质并不是供能的首要物质,算不上浪费。
不过,这个传言最核心的问题是,蛋白质不想被浪费能干什么?当然是建设肌肉啊。但饿肚子的时候,人体是会分解自身脂肪和肌肉来提供能量的。此时如果手边有牛奶豆浆,那就喝吧,否则节省了牛奶中蛋白质,浪费了自己的肌肉,那才是真正的赔本买卖。2、谣言:
2、谣言:樱桃核遇胃酸产生剧毒
传言:樱桃核仁含“氰苷”,被吃进人体后,与胃酸反应,产生剧毒的氰基离子。
真相: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吴少华,长期从事果树研究。他表示,网上说法“言过其实”,一是因为樱桃核仁里的“氰苷”,可转化成有毒物的含量非常低,可忽略不计;二是因为樱桃核很小,不易嚼碎,也很难消化,即使误吞,也会随粪便排出,大可不必担心。
吴教授说,很多蔷薇科植物的果核里都有“氰苷”,如桃、杏、李子等,樱桃核小,含量更低。“氰苷”本身不会让人中毒,要接触胃酸,才会转化成氢氰酸,该物质也要达到一定量,才会引起急性中毒。
他介绍,每克樱桃核仁中的“氰苷”,折算为氢氰酸后大约只有几十微克,而氢氰酸导致人中毒的剂量,约为每公斤体重摄取2毫克左右(1毫克等于0微克)。假设每克樱桃核仁能“产生”50微克氢氰酸,一名体重60公斤的成人吃下4.8斤樱桃核仁,才会出现中毒症状。
3、谣言:酸奶不宜空腹饮用
传言:酸奶不宜空腹饮用。人在空腹时,胃液中的pH值小于2,而酸奶中的乳酸菌要在pH值5.4以下的微酸环境中才能生长、繁殖、产生作用。而pH值小于2的强酸环境,不利于乳酸菌的存活。
真相:的确,空腹时胃里的酸度比较高,各种乳酸菌难以存活。但是,酸奶中的各种乳酸菌能不能成功地在肠道内定植发挥所谓的保健功效,在学术界还有很多争议。所以,不必太在意必须让它们活着的问题。
而且,就算没有活菌,酸奶的营养价值依旧很出色,还能避免乳糖不耐的问题,反而更适合空腹吃。总而言之,酸奶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比例非常合理,是很好的垫肚食物,不要仅仅以菌的活性来衡量它的营养价值。
……
总之:像这样类似的谣言还有很多,因此,在遇到有关某某食品不能吃的时候,大家多长点心,多查查。尽管,在我们社会中食品问题是一个尖锐的话题,但是面对谣言,小编送一句话:谣言止于智者!
重庆白癜风专科医院治白癜风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