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药物可能导致肾脏损害

肾脏承担着人体的代谢、排毒重任。以人每天排出1.5—2升的尿液来算,肾脏每天实际上要循环往复地处理升原尿,是前者的倍左右。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也依靠肾脏进行,而药物的分子量大小、脂溶性、蛋白亲和力会影响肾代谢,形成积聚。在肾脏的过滤工序中,一旦药物反复、长期积聚在肾中,容易引发肾损伤。

据统计,有可能致肾脏损害的中药

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为植物类中药,有雷公藤、草乌、木通、益母草、苍耳子、苦楝皮、天花粉、牵牛子、金樱根、土贝母、马儿铃、土荆芥、巴豆、芦荟、大枫子、山慈菇、曼陀罗花、钻地风、夹竹桃、大青叶、泽泻、防已、甘遂、千里光、丁香、钩藤、白头翁、矮地茶、苦参、土牛膝、望江南子、棉花子等。

第二类为动物类中药,有斑蝥、鱼胆、海民、蜈蚣、蛇毒等。

第三类为矿物类中药,有含砷、汞、铅类和其它矿物类等。

上世纪90年代初,利用中草药减肥较为流行,然而这些中草药含有马兜铃酸,虽具有利湿、清热的功效,但这种成分会损伤肾小管,导致不可逆的肾脏损伤,长期服用可演变为尿毒症。民间常用的“朱砂煲猪心”,其含过量的汞(水银),肝、肾功能不全者不能服用。黄药子常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秘方”,但其

中含有毒素,对肝、肾功能有影响,不能久服。

“闯下大祸”的龙胆泻肝丸,因为其中含有马兜铃酸,导致很多服药者发生肾脏损害。马兜铃酸的肾毒性已经证据确凿,国家卫生部曾发出可导致急性肾损伤的12种含马兜铃酸中草药“黑名单”,包括:龙肝泻胆丸、排石冲剂、分清止淋丸、妇科分清丸、甘露消毒丹、复发珍珠暗疮片、耳聋丸、当归四逆汤、玄珠

狼疮丸、冠心苏合丸、跌打丸、独活寄生汤。含马兜铃酸的常见中药材还有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马兜铃、木防己、天仙藤、细辛等。

“长时间用药、大剂量用药及重复用药,特别是滥用中药所谓‘偏方’、‘秘方’,容易增加药物性肾损害的风险。”专家提醒说,患者发现肾损伤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向医生全面介绍服药的历史、立即停药,采用更为积极的治疗手段。如必须继续用中药,也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辨证用药、组方配伍、正确炮制、改变煎药方法、控制用药剂量等办法,减少中药的毒性。

药物性肾损害是指由药物所致的各种肾脏损害的一类疾病。肾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药物引起的肾损害日趋增多,主要表现为肾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故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药物性肾毒性作用的认识,以降低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生率。约20%~34%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与应用肾毒性药物有关,由于目前因药种类繁多,加之药物滥用问题严重,药物引起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日益增多。据国外报道,在住院病人中约2%~5%发生药源性急性肾功能不全,监护室病人中甚至可高达15%在老年人中,发生率更高。

发病原因肾脏易发生药源性损害的原因肾脏对药物毒性反应特别敏感。

其原因主要有:

1、肾脏血流量特别丰富:肾脏血流量特别丰富:占心输出量的20%~25%。按单位面积计算是各器官血流量最大的一个,因而大量的药物可进入肾脏。

2、肾内毛细血管的表面积大:肾内毛细血管的表面积大:易发生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积。

3、排泄物浓度高:排泄物作用于肾小管表面的排泄物浓度高,这是由于对血流浓缩系统的作用所致。此外近端小管对多种药物有分泌和重吸收作用也增加了药物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机会。

4、肾小管的代谢率高:肾小管的代谢率高:在其分泌和重吸收过程中药物常集中于肾小管表面或细药物性肾损害胞内易发生药物中毒。

5、对药物敏感:对药物敏感:肾脏耗氧量大对缺血缺氧敏感。因此对影响血流的药物敏感。

6、易感性:易感性:肾脏疾病增加了对药物损害的易感性,低白蛋白血症增加了游离型药物的浓度,肾功能不全又使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肾脏疾病以及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龄人的肾脏储备功能较低。

致病药物

1、抗生素及磺胺类:

⑴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以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毒性作用最强。

⑵青霉素类:各种半合成青霉素均可诱发肾脏损害。

⑶头孢霉素类:以第一代头孢霉素最明显。

⑷多黏菌素

⑸四环素族:增加蛋白分解加重氮质血症。

⑹两性霉素B。

⑺万古霉素以及磺胺类药物注意:①避免长时间用药,如氨基甙类抗生素连续应用不应超过10天;

②避免与肾毒性有协同作用的药物合用,如氨基甙类抗生素不应与先锋霉素(Ⅳ、Ⅴ、Ⅵ)合用;

③避免与强利尿剂合用,防止循环血容量不足,加重抗生素的肾毒性作用;④注意监护肾功能,定时检查尿液,早期发现药物性肾损害。

2、非甾体类抗炎药物:⑴包括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布洛芬、保泰松、萘普生(甲氧萘丙酸)、吲哚美辛(消炎痛)、吡罗昔康(炎痛喜康)、喜乐宝等。

⑵X线造影剂:主要为含碘造影剂。

⑶抗肿瘤药物:包括顺铂、氨甲蝶呤、链氨霉素、亚硝基脲类(卡莫司汀氯乙环、己硝脲)。

⑷利尿剂:包括渗透性利尿剂及呋塞米。

⑸中草药:主要有马兜铃、木通、防己、厚朴、细辛、益母草等。

⑹其他药物:如青霉胺卡托普利避孕药、环孢素、肾上腺素等。

发病机制1、收缩肾脏血管影响肾脏血流动力学血流量减少可降低肾脏滤过清除功能同时还可导致肾脏缺血缺氧,导致进一步肾损害。

2、直接肾脏毒性药物健康搜索在肾小管内浓度增高至中毒浓度时,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程度与剂量有关机制有:⑴直接损伤细胞膜,改变膜的通透性和离子转运功能。

⑵破坏胞浆线粒体,抑制酶的活性及蛋白质合成使钙内流,细胞骨架结构破坏上皮细胞坏死。

⑶产生氧自由基。

⑷作用于上皮细胞DNA,发生交联或抑制DNA复制有关酶活性,阻抑肾小管上皮细胞新陈代谢。

⑸高渗透性直接损害。

3、免疫炎症反应⑴细胞介导的免疫机制在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中起重要作用。

⑵诱导产生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介导免疫损伤。

⑶药物与肾小管或肾间质蛋白作用其成为半抗原或抗原诱导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激发免疫炎症反应。

⑷特发性炎症反应。

4、梗阻性肾病变磺胺结晶沉积堵塞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炎细胞浸润。大剂量氨甲蝶呤以及超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可通过梗阻引起肾损害。

5、诱发加重因素⑴肾功能减退,药物半衰期延长。⑵低蛋白血症使药物游离度增大,这样使药物更易达到中毒剂量。上述几种肾脏损害机制,可以单独存在或者由一种药物同时激发而并存。

临床表现药物性肾损害可表现为各种临床综合征与药物种类损害机制使用时间及机体状况有关。

1、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ARF)较为多见,由X线造影剂导致的ARF多在造影后48h内出现;

由磺胺氨基糖苷等肾脏毒性药物所导致的ARF主要见于用药5~7天后或一次性大剂量用药后24~48h。由青霉素类所致过敏反应损害多在用药后24h内发生肾功能衰竭。

2、肾小管-间质疾病:青霉素可引起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而表现为血尿、白细胞尿、蛋白尿,尿白细胞中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可30%)。同时伴肾功能不全发热、药疹,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慢性间质性肾炎可由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及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所引起,用药时间往往长达数月以上。肾毒性抗生素(氨基糖苷及头孢霉素类)和抗肿瘤(顺铂)等除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外也可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

近年来,由卡托普利所致的慢性间质性肾炎也逐步增多;此外,两性霉素、四环素及部分中药可引起肾小管性酸中毒范可尼综合征肾性尿崩症等肾小管疾病。

3.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水肿、低蛋白血症等。青霉胺、NSAID等均可导致肾病综合征。

4、肾炎综合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高血压。

5、单纯性血尿和(或)蛋白尿:各种肾毒药物如氨基糖苷头孢菌素磺胺、NSAID抗肿瘤药物均可引起。

6.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由木通、防己、益母草等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所引起的肾损害,表现为进行性难以逆转的肾功能衰竭。

7、梗阻性肾损害:主要由大量磺胺结晶阻塞肾小管引起,肿瘤化疗药物也可引起尿酸结晶阻塞肾小管。

8.致继发HUS:溶血尿毒综合征(HUS),避孕药、环孢素、FK、奎宁等可导致继发HUS。









































白癜风要注意什么
杭州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zfgj.com/yfbf/109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