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群体性癔症又称群发性癔症,是一种由强烈的情绪反应或心理暗示引起的精神障碍,多见于情绪不稳定的儿童和青少年,特别是小学生。出现这种情况都是在“特定背景”下由于集体接触了一种陌生物品或药物,吃了一种食物,吸入了一种气体,目击或听到某个恐怖的情景而诱发。
举例来说,一个人由于吃了某种食物而感到恶心,腹痛,开始怀疑食物是否有问题,而他周围的人听到后可能也会出现类似的症状。群体癔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通常并无具体的躯体症状,但患者会根据诱发因素出现情绪爆发、意识模糊、行为冲动、肢体疼痛、腹痛、恶心等症状。
01该病是一种心理疾病,小学生自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1、病因概述
群体癔症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主要是由强烈的情绪刺激或心理暗示引起的,当患者在应激事件发生后,往往会对场景进行过度评估,心身反应容易引起脑皮质超限抑制,皮层下功能增强,精神紧张又在大脑皮质下出现兴奋灶,导致持续精神紧张,大脑皮质下功能增强,导致精神紧张,从而出现精神兴奋灶,导致脑皮质功能紊乱。
2、基础病因
(1)环境因素
这类事件往往发生在学校、工厂等封闭群体中,在诱因作用下,一人发病后,周围人群因看到或听到其症状而产生紧张因素,导致心理影响大,容易主观感觉到自己的症状与他人的相似,彼此影响,从而进一步加大了该事件的影响,导致恶性循环。
(2)自身因素
该疾病在青少年中发病率较高,女性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因此,经济文化水平、生活习惯、身体(包括心理)发育等因素对该病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我国文化落后、经济落后的边远农村地区,还残留着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儿童和青少年容易受到影响,一些鬼怪、讹传可能引发群体性疾病。
(3)求同心理
当某个人遭遇了食物中毒、怪味等突发事件后,当某个人出现某种不良症状时,周围其他人都会产生一定的恐慌,有的人在接受了这种心理暗示后,会无意识地模仿,表现出同样的不适症状。
3、诱导因素
(1)共同经历过某物
例如集体用餐,同时吸进某种气味,共同接触某一新事物,目睹或听到某一恐怖情景等,导致一定范围内的人群出现癔症。
(2)疲倦或紧张
疲倦或紧张的情绪可能诱发这种疾病,被父母、老师批评或惩罚,与同学争吵,考试前紧张的准备,或遇到生活中突发事件等,都会引发个别儿童癔症发作(特别是有瘾性或癫痫发作的儿童),如果家长、学校、社会处理不当,就会在一定范围内诱发群体瘾症。
02患病症状较为复杂,病人就诊时要做好检查
1、症状概述
群体癔症的症状比较复杂,一般不会有特殊的躯体症状,但是可能会出现癔症性和癔症性躯体障碍,患者的具体表现多与其心理、生理发育程度及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与事件的引发因素有关。
2、特殊症状
(1)癔症精神病
以情感爆发、意识模糊不清、假性痴呆、木僵、神魂附体、四肢乱动、行为冲动、杂乱无章等为主。
(2)癔症体征异常
运动障碍:可表现为痉挛或抽搐、肢体疼痛、颤抖/麻痹、失语、运动失调、步态不稳等;
感觉障碍:可有感觉丧失或过敏、疼痛、失明、耳聋等;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主要包括头痛、头昏眼花、疲乏无力、面色苍白或青紫、四肢冰冷、屏气发作或过度换气、大小便失控、心率快、厌食、恶心、呕吐、腹痛等。
3、预期检验
病人就诊时,医生首先会根据病人的主诉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了解病人的具体情况,然后借助血常规、CT、MRI等检查手段,对患者进行器质性病变检查。
4、身体检查
病人就诊时,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症状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如果病人说肚子疼、恶心,医生就给他做腹部检查,看看病人腹部有无触痛、异常包块等。此外,医生也会对病人进行心理状态检查,以了解病人的性格特点。
5、实验检验:病人需要做血检等相关的化验检查,来帮助医生诊断病人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
6、图像学检查:病人也可以通过CT、MRI(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相关的器质性病变。
7、分析原理
检查时要排除器质性疾病,在排除躯体疾病之后,医生一般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症状及相关检查做出诊断。为明确诊断,医生通常会询问病人在发病时的一些情况,例如第一个发病的人是谁,有没有接触过第一个病人,病人是何时发病等,这些都有助于医生进行诊断。
8、区别诊断
(1)爆炸流行
此病需与爆发性流行性疾病鉴别,两者都是群体性的,但由于群体性癔症患者容易接受他人的心理暗示,而表现出与他人相同的症状,会给人一种“传染性”误导,所以两者可能比较相似。通常可以通过体检和相关的辅助检查来进行鉴别,此外,如果存在于集体癔症患者有易被他人暗示的特征。
(2)器质性病变
群体癔症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其本身并不存在器质性病变,但患者会出现一些躯体症状,如病人出现抽搐症状,需要与癫痫所致的抽搐鉴别。
结语:经过隔离、精神慰藉、心理疏导、配合药物暗示治疗的群体性癔症患者,一般都能痊愈,预后良好,且常无明显并发症。家庭成员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多鼓励、安慰病人,给病人家庭温暖,这有助于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病人也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要适当地锻炼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