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的老张患有I型糖尿病多年,前几日,突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过积极抢救,现转危为安。导致他中毒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胰岛素没有规律注射,还将胰岛素注射到了禁区。
几日前,老张突发反应迟钝,全身无力,伴嗜睡,经医院,入院时查血糖高达60.95mmol/L,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过一系列补液、小剂量胰岛素静脉微泵注射等治疗,酮症酸中毒症状很快纠正,并持续皮下胰岛素泵治疗,目前老张情况稳定,血糖控制基本正常。
老张告诉医生,发病前夕,他由于胃口差,已有4日未注射胰岛素。“I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依赖,必须通过打胰岛素才能控制好血糖,不规律的注射或擅自停药,不但会加重病情,还容易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若不及时采取措施,病死率高达40%。”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康俏玲说。
不仅如此,医院护士在每周一次的糖尿病健康宣教中,发现老张的胰岛素注射存在一个错误,腹部注射胰岛素的正确位置是在肚脐两侧约2~3横指外,大约脐周直径5厘米内不能注射胰岛素。而老张一直在肚脐周围注射胰岛素,好在及时发现了这一错误。
“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是许多患者即使已经使用胰岛素治疗多年,却仍然没有真正掌握正确的胰岛素注射技术,从而导致胰岛素的疗效受到影响。选择合适的胰岛素注射部位非常重要。胰岛素注射部位有腹部、大腿、手臂和臀部。腹部的面积较大,注射方便,是胰岛素皮下注射的常用部位。肚脐附近是胰岛素皮下注射的禁区,因为脐周是腹壁最薄的地方,没有皮下脂肪,而且血管非常丰富,胰岛素注射后可能很快入血,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内分泌科护士长方卫莲说,多年的胰岛素注射不规范导致血糖控制不理想,也是老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一大诱因。
方卫莲介绍,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身体里自身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而引发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而体重减轻;还有的表现为疲乏,有些人甚至无明显表现,在体检查血糖时发现自己血糖高。预防糖尿病主要在于科学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另外,45岁以下有肥胖、糖尿病家族史、高脂血症、高血压的人要定期监测血糖。
多年来,医院内分泌科非常重视糖尿病宣教工作,针对新病人及老病人采取不同的胰岛素注射宣教方式,形成示范-练习-反馈循环教育流程,出院前进行考核,合格后才能出院,并向每位病人发放胰岛素注射简化步骤,大大提高了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南国早报创刊20周年早报缘我与早玉米丝黑穗病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