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18日,站友
樊川牧人在丁香园论坛发布了一个求助帖:「急求!!!!!急求注射用甲吡唑,抢救中毒小孩,麻烦各位提供帮助,谢谢」。出于好奇,便上网查了相关资料,并在微博上看到了这件事情的大概情况:源于一小朋友误服了火锅的液体燃料,中毒后入住儿童ICU病房,因所需解毒剂注射用甲吡唑缺药,便有了该帖及微博信息。
乙二醇是啥?乙二醇是一种无色透明、无味、微甜的粘稠液体,能与水、丙酮互溶,而在醚类中溶解度较小,可用作溶剂或发动机的抗冻剂。
随着家庭汽车的增加,患儿接触到乙二醇的机会逐步上升,有甜味,常常误认为饮料服用而中毒,一次口服中毒剂量为70~84mL,70kg的成人最小致死量大约为mL或1.6g/kg,属医学重症,需引起重视。
发病机制乙二醇进入人体后被胃和肠道吸收入血,经肝脏乙醇脱氢酶代谢为羟乙醛后进一步代谢为乙醇醛、乙醇酸及草酸,草酸盐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容易堵塞肾小管等,从而导致了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第一阶段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表现及肠道刺激症状,如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烦躁、癫痫发作、嗜睡、昏迷。
此阶段通常在误服乙二醇12小时内发生。
第二阶段
阴离子隙增大的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及心肺症状,如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心力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源性肺水肿等表现。由于草酸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导致血钙降低,可出现手足抽搐及抽搐发作。
此阶段通常在误服乙二醇12~24小时后出现。
第三阶段
严重的肾功能损伤表现,如少尿、血尿、氮质血症、腰痛等。主要由于草酸钙沉积于肾脏引起肾小管坏死所致,但乙醇醛、乙醇酸、草酸亦可在肾小管内形成结晶堵塞管腔。
此阶段通常在误服乙二醇24~72小时后出现。
第四阶段
迟发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言语混乱、视物不清等。
此阶段在乙二醇中毒后3~20天出现。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
血中乙二醇、乙醇酸浓度升高;高渗透间隙;血气分析示pH值降低,阴离子隙增高,BE、BB等均增高。生化示肌酐、尿素氮、血钾增高,血钙及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
尿常规可见草酸盐结晶,但无特异性(如图1)。
图1
2.其他检查
(1)心电图检查示
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缓或过速等。
(2)彩超
可能出现肝、肾增大表现。
(3)头颅CT或MRI检查
基底节改变,表现为细胞毒性和(或)血管源性水肿,并出现深部脑白质不同程度受累。可致双侧大脑半球水肿,晚期可见白质坏死。
图2~图5示乙二醇中毒的脑部MRI检查(引自Albuquerque医生在ACR上的病例报道)。
图2为T2flair序列,示双侧基底节和丘脑对称性水肿(箭头)
图3为T2flair序列示中脑水肿(蓝色箭头),但大脑角未受累
图4为T2序列示对称性延髓背侧水肿(蓝色箭头)
图5为T2序列示对称性脑干背侧水肿(蓝色箭头)
诊断有误服乙二醇病史,实验室检查示阴离子隙增大的代谢性酸中毒和高渗透间隙,和或者血清中乙二醇的浓度升高可诊断为乙二醇中毒。
如果无明确的乙二醇暴露史,那么在除外乳酸酸中毒、酮症酸中毒等其他因素引起高阴离子隙的代谢性酸中毒基础上,实验室检查提示高渗透间隙,也应该高度重视乙二醇可能。
治疗1.及时洗胃与导泻
减少乙二醇的吸收,但因乙二醇的水溶性,在胃肠道吸收较快,越早洗胃效果越佳。
2.解毒剂的运用
通过竞争乙醇脱氢酶或拮抗其活性,从而抑制乙二醇进一步代谢为乙醇醛、乙醇酸、草酸等有害物质而达到治疗目的。
(1)注射用甲吡唑
为一线用药,是一种乙醇脱氢酶拮抗剂,与乙醇脱氢酶的亲和力比乙醇强倍,抑制乙二醇的代谢。
用法为:负荷剂量15mg/kg后,予10mg/kg,q12h×4次,再改为15mg/kgq12h,直到乙二醇浓度3.2mmol/L。
(2)乙醇
因与乙二醇结构类似,且与乙醇脱氢酶的亲和力比乙二醇高倍,通过竞争结合乙醇脱氢酶,从而减少乙二醇代谢产生毒性产物。
方法为:95%乙醇0.8~1mL/kg口服,然后改20%乙醇,以0.15mL/(kg·h)的速度维持。
3.血液透析
出现以下情况时可行血液透析治疗,乙醇酸浓度8mmol/L;药物治疗反应差的严重代谢性酸中毒(pH7.30)、肾功能衰竭、高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
4.其他治疗
如碳酸氢钠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脱水降颅压、纠正低钙血症、补充维生素B族等处理。
注:渗透间隙为实际血渗量与计算值之差,即OG(mOsm/kg.H2O)=血渗量测定值-血渗量计算值/0.。其中血渗量计算值=1.86×血钠(mmol/L)+血糖(mmol/L)+血尿素氮(mmol/L)
编辑
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