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盘泡发木耳吃进ICU
近日,广东医院曾接诊了一40多岁的深圳女性,其在吃了家中泡发多天的木耳后开始出现呕吐症状。
在医院检查时医生发现,该女士肝、肾、心脏功能严重受损,半日后就陷入昏迷状态。
目前该名患者已接受了肝移植手术。
“她刚来的时候,意识清醒,可以对医生的提问做出回应,我们对她进行了人工肝治疗和肾透析治疗,但病情没有好转。半天后,她就陷入昏迷状态转入ICU。”医院重症肝病科主任医生介绍。
当天,宝安区疾控中心检测中毒食品样本显示,患者是因为误食“有毒木耳”,发生了米酵菌酸中毒。
据了解,米酵菌酸中毒在医学上一直没有特效药,通常就是通过透析,也就是换血治疗来稀释毒素,但是如果该毒素的摄入量过大,基本是九死一生。
这种病情在国内和国际上可追踪的报道中显示,其治疗效果都不理想,一般发生3~4个脏器衰竭的患者,死亡率几乎是%。
米酵菌酸是如何产生?
据医生解释,它主要从木耳、银耳一类食物的不正当泡发过程中产生:
1.泡发时间过长;
2.食物直接接触的容器及环境卫生条件差;
3.空气潮湿等。
处于以上条件中木耳或银耳在浸泡过程中会产生的一种椰毒假单胞菌,该菌在生长过程中就会分泌米酵菌酸。
米效菌酸是目前已知毒性极高的一种物质,人通过误食进入体内后会短时间引起心、肝、肾、神经系统等多个重要脏器损伤。
除了木耳、银耳,变质的糯米面汤圆、小米或高粱米面制品、马铃薯粉条、甘薯淀粉等,也很容易被米酵菌酸毒素污染。
据介绍,米酵菌酸这种毒素的特点就是进入人体后集中作用于肝脏,肝功能损伤后紧接着就会出现肝性脑病,这个毒素的另一个特点是攻击细胞的线粒体直接会引起肝功能、肾功能衰竭以及脑部的损害。
如何避坑?赶紧看看!
木耳长时间浸泡一定有毒吗?
干木耳本身并没有毒素且营养丰富,正常的黑木耳在短时间浸泡过程中产生米酵菌酸的可能性非常低。
米酵菌酸的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阴雨潮湿的天气。
如果长时间浸泡,加上外部环境不干净,就很有可能产生米酵菌酸。比如浸泡时周边同时存在过期变质的食物,或浸泡容器没洗干净而残留食物残渣等,这些变质和残留的食物残渣就会成为米酵菌酸形成的温床。
米酵菌酸耐热,烧不死、煮不灭,一般的烹调方法并不能破坏它的毒性。
医生建议
1.每次只短时间浸泡当餐食用量的木耳,不要食用浸泡过夜的黑木耳。
2.黑木耳浸泡后如果发现有异味或手摸感觉有粘液,立即丢弃不可食用。
3.保持良好的厨房卫生环境,不留剩饭剩菜,及时洗净餐具,不留食物残渣。
以上内容转自养生中国,侵权即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