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补液有个口诀「先晶后胶,先盐后糖」,朗朗上口,简便易记。
这种观点是否正确?笔者本着怀疑一切的精神查阅了一些资料,得出了结论:这个口诀存在偏差,存在误导,应该抛弃。
休克液体复苏,以晶体液为首选,必要时加用胶体液(如白蛋白),补液顺序是「先晶后胶」没错,但使用胶体的场景不多,这个口诀很容易被理解为胶体是必需的。
至于「先盐后糖」,完全是伪命题。翻遍文献指南液体复苏没有见过推荐葡萄糖液的,除非存在低血糖等指征。如果右旋糖苷也认为是「糖」,其地位也是很低的。
如果一定要有个口诀用来助记,大致应该是「晶体为主、胶体少用,糖水不用,个体化复苏」。具体原因如下:
一、晶胶盐糖,各自有何特点?
输液治疗是危重患者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液体复苏(resuscitation)就是休克时快速静脉补液。直到现在,临床使用的大量各种类型的液体,大部分是基于多年前的理论,很多液体是与当今目前理论知识相背的,没有强有力的研究评估其安全性与有效性,部分液体甚至因有不可接受的毒性而被下架,也有部分液体被限制使用。
复苏液体可分为两大类:晶体液与胶体液。下面介绍一下临床常用的各种复苏液体的特点。
1.晶体液
晶体液是离子溶液,分子量较小,可自由透过健康者的毛细血管半透膜,其中的钠氯离子决定了液体的张力。价格低廉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广泛,分子量少,不易过敏。主要缺点是大部分可渗透到间质,更易引起组织水肿,而病理性水肿与不良结局相关。常用的晶体液有0.9%氯化钠注射液(生理盐水)、平衡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等)等。
(1)0.9%氯化钠注射液(生理盐水,NS):是等渗等张溶液,是大部分静脉用药的载体,也是重要的复苏液体之一,临床使用最为广泛。NS是上消化道体液丧失后低氯代碱并低血容量的一线推荐复苏液体,并传统上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但快速过量使用有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与急性肾损伤(AKI)的风险。
(2)平衡盐溶液(又称缓冲盐溶液):化学成分接近于细胞外液,但事实上并没有真正「平衡」或「生理」的溶液。使用可代谢阴离子替代氯离子,不易引起高氯血症。过量使用平衡液可导致高乳酸血症、代谢性碱中毒与低渗血症(有乳酸钠成分平衡液)与心脏毒性(含醋酸成分平衡液)。
(3)葡萄糖注射液:临床常用的葡萄糖液有5%GS、10%GS和50%GS。其中5%GS是等渗等张的。由于葡萄糖进入人体后会迅速代谢成水(健康志愿者约为2小时),在一定程度上输GS=输水,大量低渗液体快速进入人体后会造成间质水肿、细胞肿胀甚至红细胞溶解,同时也会造成电解质紊乱。
查阅了很多文献教材指南,几乎没有使用葡萄糖液使用复苏液体的,「先盐后糖」这个观点不知从何而来。
年有个10万患者的大样本研究,研究对象是入院后心脏停搏的患者,其中(4.2%)例在复苏期间使用了葡萄糖注射液。结果发现使用葡萄糖水的患者抢救成功率更低(relativerisk0.88,95%CI0.80-0.98,P=0.02),神经系统恶化更多(relativerisk1.07,95%CI1.04-1.10,P0.)。
2.胶体液
胶体液有大分子在载体溶液中悬浮,由于分子量较大,相对不易透过健康者的毛细血管半透膜。在血管在保留时间较长,容量储备效果较好,但价格相对昂贵,不良反应大。
常用的胶体液有4%白蛋白溶液,还有半合成胶体液:羟乙基淀粉(HES)、明胶(gelatin)与右旋糖苷(dextran)等。
(1)4%白蛋白注射液:是人血制品,价格昂贵,资源有限,过去认为是最符合生理属性的复苏液体,但是与NS对比的SAFE研究发现28天全因死亡率相似。
(2)羟乙基淀粉(HES):主要有效成分由高粱、玉米或土豆中提取,是全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胶体液。因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发现HES与晶体液相比并无优势,反而有不可接受的毒性风险,如急性肾损伤,增加肾脏替代治疗(RRT)风险,美国FDA与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对高风险患者作出了使用限制。年我国相关部门也发出了风险警示(图1)。
图1HES风险提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