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ldquo出彩河南人rdq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在哪里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在“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出彩河南人”第六届最美护士宣传推介活动结果揭晓,10位护士获此殊荣。其中,郑州市卫生健康医院邵颖影当选“出彩河南人”第六届最美护士;医院刘静、医院(医院)张婧获得“出彩河南人”第六届最美护士宣传推介活动优秀奖。

“出彩河南人”第六届最美护士获得者

医院邵颖影

风采展示

邵颖影,女,26岁,中共党员,医院急诊科护士,郑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获得者。

她,是平凡的95后姑娘,和大多数同龄女孩一样,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是身着“孔雀蓝”急诊科护士,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这个与死神较量的竞技场;她,更是英勇无畏的抗疫战士,一年两次逆行冲锋,整整坚守57个昼夜,与新冠病毒殊死较量。

她,就是医院急诊科护士邵颖影,一个将患者至上、生命至上作为行为准则的姑娘。

急诊战士,方寸之地拼出“百米冲刺”

如果给你3秒钟的时间,你可以用来干什么?抬头望一眼墙上的时钟?弯腰捡起掉落在地上的笔?做一次深呼吸?

短短3秒钟,转瞬即逝,好像没人会在意这么短的时间会发生什么。但对急危重症患者来说,每一秒都关乎生命!

年10月的一个早晨。一名6岁女孩由母亲带着,在急诊大厅的座位上候诊。一抬眼的工夫,孩子突然翻倒在地,浑身抽搐,口吐白沫。女孩母亲大惊失色,高声哭喊:“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此时,马上就要下夜班的邵颖影,正在分诊台跟护士交接班。平素养成的警惕性和快速判断能力,情急之下,她如同离弦的箭一样,飞身一跃跨过一米多高的分诊台,冲到患儿跟前!

畅通气道、抱起孩子、冲向抢救室……所有动作一气呵成、判断准确、处置迅速。最终,由于她救治及时,女孩脱离了生命危险。当家属致谢夸她反应迅速时,本来爱笑的邵颖影却腼腆了起来:“这就是急诊科护士的本能反应,就想用最快的时间赶过去,节省一秒时间,患儿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殊不知,就在她飞身一跃的同时,右腿膝盖被坚硬的分诊台碰得一大片淤青。伙伴们取笑她抢救中是“虎”,结束后变成“受伤的虫”,她捂着酸痛的膝盖苦笑道:“没事,看来我不仅需要练习百米冲刺,还要学习‘跨栏’!”

抢救先锋,每天走出近三万步

作为急诊科的护士,她是距离危急重症患者最近的人。曾经一个班次,她参与抢救了近20个急危重症患者,基本上从接班开始就一直处于“战斗”状态。

今年春节的一个深夜,一名年近九旬的老人因为咽痛被送到急诊科。做完心电图检查后,邵颖影发现老人的心电图波形ST段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她第一时间呼叫医生、建立静脉通路、协助患者口服双抗药物、通知介入手术室做好准备。就在此时,邵颖影突然发现老人意识丧失,心电监护波形显示:室颤,立即给予电除颤、心肺复苏,转运老人至介入手术室。由于老人心率还未恢复,转运途中复苏不能间断,邵颖影一个翻身骑跨到转运床上,一边转运一边复苏,5分钟后老人心跳恢复,介入手术室也做好了手术准备,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老人梗塞的血管被及时开通。

元宵节当天,老人的家人将冒着热气的元宵,送到正在值班的邵颖影面前,说“辛苦了闺女!”她的眼中突然涌出一股热泪:“就是觉得特别温暖,之前的苦啊累啊,都值了!”

在面积不大的急诊科区域内,她每天能走出近三万步。中午吃饭10分钟已成习惯,有时一连10小时没空去厕所……这样的工作在外人看来是难以忍受的,但对于她来说,已然是一种常态。出去逛街,她总是不经意将家人甩出一条街。因为从踏进急诊科至今,她的步速已经调整到了小跑的“档位”。尤其是接到心肌梗死、脑卒中患者,医护人员跑出来的每一分、每一秒,对患者来说都是生与死的拼杀。

防控女神,医护人员身后的“站岗人”

年2月4日深夜,她接到援鄂的指令,瞒着父母迅速收拾行装,第二天一早就随队驰援武汉。

她是援鄂转运队中为数不多的女孩子,承担着整个医疗转运队防护消杀和培训的任务。到达武汉后,她每天比队友们至少早起半个小时,检查转运车的备用状态、队友们的防护措施;每天最后一个返回住处,为最晚完成任务的转运车进行人员和车辆全面消毒,到达住处时往往已是凌晨。大家都说,她被新冠病毒施了“魔咒”,因为一旦进入工作状态,这个平日里爽朗的阳光少女就变得“冷酷无情、六亲不认”,一个细节都不肯放过。也正是她的这份“无情”换来了队员们在武汉的四十多天里安心、放心,她也被队友们亲切的称为“防控女神”。

今年1月,她再次请战援冀,依然承担转运车辆、队员、医疗废物的消杀工作。为防止病毒扩散,消杀点临时搭建在野外,她每天都需要在门口轰鸣的机器声中,不断重复提醒队员们标准化操作。到冀的第一天,工作仅4个小时,她的嗓子就喊哑了。深冬的石家庄气温最低达到零下8度,防护服内无法穿过厚的棉衣,消毒液喷洒出的一瞬间就变成冰雾,她经常全身上下被冻得没有知觉,却依然坚持连续奋战,没有叫过一声苦!

邵颖影总是说,笑容,传递的是医学的温度,我希望用我的笑容驱散患者心中的不安,用我的专业驱散病魔的阴霾,这一抹“孔雀蓝”,是我心中永远的挚爱!

“出彩河南人”第六届最美护士宣传推介活动优秀奖获得者风采展示

张婧,女,30岁,群众,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护士。医院先进个人、医院“抗疫英雄”荣誉获得者。

“我要去隔离病区!护士长,宝宝需要我!救死扶伤是我的使命!”在年2月疫情肆虐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护士张婧第一个递交进入隔离病房的申请。

30岁的张婧已经在这里工作7个年头,拥有过硬的护理技术,对病情变化有敏锐的观察力。医院即将接收出生24天新冠肺炎新生儿时,再次申请进入隔离病区。她作为护理技术担当,冒着生命危险贴身护理全国最小重症新冠患儿“小沐恩”。

对孩子的爱,是她战胜新冠肺炎恐惧的力量

2月20日,医院第二批队员进驻隔离病区,这一干就27天!期间这位90后女孩经历了人生中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走进隔离病区、第一次接触确诊患儿、第一次抢救......

全副武装站在隔离病区前的张婧有些紧张,她转身拥抱诊疗中心大护士长赵磊,说道:“我不害怕!”这是自我打气,更是让牵挂她的人放心。

门缓缓打开,深吸一口气跨进病区,那一刻张婧大脑一片空白。整个病区安静的出奇,只剩下同事厚实的防护鞋套与地面摩擦声以及推车一掠而过的响动,这种静谧、紧张的气氛压得她有些喘不过气。

“一名24天大的新冠患儿即将进入隔离病区,请做好接收救治工作!”急促的电话铃打破宁静,张婧立即进入工作状态,检查仪器、预热暖箱。救护车在隔离病区门口停下,张婧接过布布(化名)那一刻,紧张、担忧、不安都烟消云散。

为让患儿在暖箱中更有安全感,张婧用床单卷成卷环绕着,最大限度模拟新生儿在子宫的状态,创造一个类似鸟巢的环境,减少哭闹,降低感染风险。经过2天悉心治疗、护理,患儿精神逐渐好转,呼吸也有劲了!

救治全国最小重症新冠患儿“小沐恩”,脊背疼了1年多

出生仅5天的小沐恩是一名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儿。2月22日,小沐恩从信阳转入医院,新生儿病情变化快,加上心脏基础疾病治疗护理难度更大。

2天后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患儿现在病情危重,你有抢救经验,今晚再来上一个夜班!”接到护士长电话,下夜班还在补觉的张婧医院。沐恩心率增快,在暖箱里烦躁不安,尿量少,全身皮肤发花等一系列症状,检查提示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张婧明白,必须和“死神”抢时间。此时此刻,建立静脉通路是首要任务,虽然知道打开暖箱操作被感染的风险很高,但为了孩子她毫不犹豫。新生儿血管极细,不易穿刺,长时间工作护目镜早已布满水雾、视线不清晰,戴着3层手套让身经百战练就的“手感”荡然无存。沐恩心率越来越快,呼吸急促,张婧清楚此时患儿已经存在心力衰竭。

危急关头她克服心理、身体的双重压力,屏住呼吸,一针穿刺成功,立即扩容、纠酸、强心、利尿......经过8个多小时的奋战,沐恩终于病情稳定,张婧紧绷着的弦才慢慢放松下来,这时发现自己的衣服、头发、口罩已经被汗水全部浸透。

沐恩病情好转变得活跃起来,经常哭闹,在隔离病区抱孩子是非常危险的,哭闹时产生的飞沫和随时可能被孩子抓掉防护物品极大增加感染风险,但张婧已然顾不得许多,心脏有问题的沐恩不能再哭了。

张婧打开暖箱,小心翼翼地抱起沐恩,此时他小小的身体上还带着监护设备和输氧装置,“生命通路”把两人限制在暖箱旁的一方小天地,厚重的防护服牵制着颈椎无法抬头,后背僵直,手脚发麻,就这样张婧抱着孩子安抚了近2个小时。回到隔离驻地,待在冰冷的房间里,她不敢开空调,生怕自己被感染,累及并肩作战的队友,受累的背部加上受凉导致现在还不时隐隐作痛。

张婧严密观察沐恩状态,及时记录汇报主管医生,每小时变换体位、奶量精确到每毫升、每6小时计算尿量、出入量,每次交班她都详细列出护理要点及存在问题,确保沟通到位,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孩子病情逐渐好转。

14天工作期满可以出仓时沐恩还未出院,张婧和同事们向领导请战,继续坚守。“我要和孩子共同对抗病魔,孩子不出院,我们不出仓”,张婧异常坚定。经过13天精心治疗沐恩痊愈出院,当天沐恩爸爸红着眼眶深深地鞠了一躬,久久未起。隔离衣下的张婧早已泪流满面:“值得!一切都值得!选择从医的初心不正是如此吗?”

圆家族3代“行医梦”,救护余名重症新生儿

张婧出生在驻马店正阳县故成村,家中爷爷、父亲都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赤脚医生,为方便乡亲看病,家中大门不分昼夜常年不锁,父亲经常半夜被人叫去诊治,毫无怨言。张婧记得家里有个账本,密密麻麻记录着乡亲们所欠诊费,但父亲从未上门要过钱。后来,张婧父亲因为没有医师资格证被迫转行,也成了他这辈子的遗憾。

这些张婧都看在眼里,初中时便立志从医。19岁报考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因几分之差调剂到护理专业,心有不甘,但基础护理课上副院长的一句话让张婧彻底改变想法:“护理不是简单的输液发药,要懂医学强技术才能看护好病人。”大学四年间张婧勤奋好学,毕业进入医院工作。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主要收治28天内的危急重症新生儿。这里孩子病情变化快,隐蔽性强,对护士观察预判和专业技能要求极高。因为护理技术精湛、做人踏实稳重、观察力敏锐细致,张婧被调往危重患儿室,负责科室最危重的新生儿护理,2年累计近人!

因为忙着照顾孩子与约会时间冲突,几次相亲没有下文,这让张婧有些无奈,却不曾后悔:“每次奔跑在治病病人的路上,总觉得背负着3代人的梦想,有劲!”

怀一颗仁心,带满腔热血,虽没有万丈光芒,但始终温暖有光。这便是张婧,平凡的90后女孩,数不清多少个日夜守护着新生,用真挚的爱呵护着每一个幼小脆弱的生命,点亮黑暗。

刘静,女,37岁,群众,医院发热门诊护士。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全省疫情防控中的身边好人荣誉获得者。

这里是她的热血沙场,这里是她的战斗堡垒。

从年1月12日起,她和她的团队就驻守在这里,经年奋战,以肉身筑起隔绝病毒、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守卫人民健康。从一个春天到另一个春天,岁月流转,城市早已恢复宁静。但她却仍然身披战袍,率队驻守在最前沿,筛查一批又一批入境、返郑人员,默默守护着城市的门户,用信念和责任筑起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火墙。

“36岁的我,第一次穿上尿不湿”

时间回溯到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来势汹汹。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米字型”立体交通枢纽,郑州的疫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和复杂。1月12日,医院(医院)发热门医院的紧急通知,要坚守发热门诊排查所有发热患者。来不及收拾行装、来不及跟家人告别、更来不及好好拥抱两个年幼的孩子,她毅然决然接受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奔赴疫情防控的最前线。

从那天起,发热门诊就成了她坚守的阵地。脱去漂亮的长裙,换上笨重的防护服,戴上厚厚的口罩,温婉美丽的白衣天使变身成英勇顽强的白衣战士。稳定军心、鼓励战友、检查每一项防护措施、核查工作流程、安抚患者……这是刘静每天的工作。为了确保每一位战友的安全,每个人上岗前,她都会亲自检查防护是否到位。经医院发热门诊筛查出新冠肺炎确诊病人二十余例,但在这种严格和严谨之下,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大家都夸刘静,“真厉害,让新冠病毒都害怕,不敢钻进我们的防护服!”

刘静每天的工作时间不分白天晚上,为了能够节约防护物资和尽可能多地筛查患者,每天上岗前都不喝水不进食,穿着尿不湿和厚厚的防护服穿梭在发热门诊的各个工作区。刘静说,“没想到36岁的我第一次穿上了尿不湿”。一趟工作流程走下来,护目镜上都是水蒸汽,什么都看不清,电话一个接一个,被汗水浸透的防护服内能拧出水来,嘴唇干裂起皮,口罩和防护镜的勒痕布满面庞,而刘静却骄傲地说,这些都是她最荣耀的勋章。

“只要结果是好的,我的一切付出都有意义”

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交叉感染,所有来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都需要由发热门诊的护士一个个指导办理就诊卡,再带着去做CT,最后送需要留观的患者去病房。每次往返只能带一位患者,医院留观的患者,一天最多能达到40多人次。这意味着,刘静和同伴们一天需要往返40多趟,每天要走3万多步。而这远远不是最难的情况,很多时候,刘静她们还要面对排查患者的不理解,容忍他们情绪的发泄。

有一次,机场转运送来几位发热患者,他们都觉得自己没有问题,不想排查。刘静耐心解释了很久,他们才愿意配合。可是做完要求的检查之后,他们又觉得结果出得太慢,口出怨言。其中一个11岁孩子的家长,更是对着刘静和护士边吼边骂。“当时我们也忙了一天了,听着他们冲我们发泄情绪,那一瞬间真的忍不住,又委屈又疲惫,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但是刘静却并没有退却,仍然边擦着眼泪,边继续安抚大家的情绪。得知他们还没有吃饭,刘静还赶紧让生活区的护士准备了饭菜送过来。

这群接受排查的患者走后,刘静和队友们意外地收到了一封表扬信,这些患者在信中情真意切地写道,“这个特殊时期,刘护士长带领的这个团队,有情有义有责任,我们深为感动,也为自己当时不理智的发泄而内疚。”而刘静却说,“这几个患者的排查结果都是阴性,不管过程怎样,结果是好的就值得,得到他们的理解,我们的一切付出都有意义。”

“虽不能和家人在一起,患者和同事也是我的家人”

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是刘静心中最大的牵挂。为了能让父母放心,她在电话中故作轻松地告诉他们,“我很好,真的没事,特别安全,工作也特别轻松,每天都能吃得好,睡得饱”。但实际上,发热门诊是没有办法按时吃饭、按时睡觉的,而且每一刻都不能大意,每一刻都不能放松。

刘静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老大8岁多,老二1岁,疫情开始时老二还没有断母乳。处于防控工作需要,刘静和她的团队是被隔离在发热门诊的。不能回家的刘静,每次跟孩子们视频都只能“骗”他们,“医院加班,回家晚,走的早,那时候你们都还睡着”。有一次丈夫抱着孩子跟她视频,年仅一岁的孩子,看到视频里穿着厚厚防护服的她,下意识地认出了妈妈,张开手要妈妈抱。每次想到这个场景,刘静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她经常和朋友同事说起,身为母亲,她很抱歉,因为错过了孩子最宝贵的成长期,没能亲自教她学会人生中的第一个发音;但是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她却感觉到无比光荣,“能和大家并肩战斗,完成白衣战士的使命,践行医务工作者的初心,这是我无上的荣耀。”

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普通人已经几乎感知不到疫情的影响,但发热门诊作为一个城市的哨点和门户,依然是最危险的地带。就在这个最危险的地带里,刘静依然带领着她的团队枕戈待旦,厉兵秣马,为守护一方平安恪尽职守。她常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面对疫情我们决不能退却,只有守住阵地,才能把安全留给身后的群众,留给那些我们最爱的人!

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zfgj.com/jbjs/218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