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县人民医院成功救治7名食用野生菌中毒

医院

医院愿景——百姓信赖、社会认可

同行尊重、职工幸福

医院使命——为人民健康服务

医院院训——厚德、仁爱、团结、务实

核心价值观——真诚、创新、敬业、奉献

New

7月14日我院收治7名食物疑似食物中毒患者

7月14日下午3点40分,我院急诊科收治了7名来自大塘镇义敢村疑似食物中毒的患者,来院时重者有头昏、乏力、全身冷汗的症状,轻者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在院领导叶林副院长、急诊科肖幸龙主任及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快速有效的处置下,经过催吐、洗胃、输液、利尿等相应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缓解。据了解,患者中午食用野生菌时混入了有毒菌,遂在食用后,发生了恶心、呕吐等中毒反应。留观至当天晚上,7名患者均已平安出院。此次中毒事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县卫计局、县疾控中心领导到场进行了工作指导。

肖幸龙主任告知广大群众,菌菇类中毒的的毒素主要来源于毒蕈碱,轻者发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重者可致头昏头痛、意识障碍、全身湿冷出汗,更危重者更是严重中毒导致短时间内发生休克、溶血、心肝肾急性衰竭而死亡。叶林副院长指出,发生毒性菌菇类中毒,患者及家属医院急救,我们医护人员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抢救,因为毒蕈碱可致生命危险;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提醒广大群众不要为了好奇和尝鲜,采摘及食用不知名不清楚有否毒性的菌菇,避免毒蕈碱食物中毒的发生。

我院医护人员正在进行急救

我县疾控中心医务人员在进行流控调查

警惕

近期,我院多次接诊因食用菌菇类导致的食物中毒患者,经过及时有效救治,这些患者均平安出院,医生提醒广大群众面对不知名的菌菇类食物应慎采摘更要慎食用。

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小常识

注意

野生食用菌是群众喜爱的美味佳肴,但误食有毒野生菌会发生中毒,甚至会危及食用者生命。为有效预防误食有毒野生菌中毒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提供以下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野生菌中毒的症状

夏秋季节是食用野生菌中毒的多发期,食菌中毒者绝大多数人都是胃肠炎型轻度中毒,临床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腹痛等,还有少数为神经精神型,临床表现为头昏、恶心、呕吐,然后出现烦燥、谵妄、幻视等症状。如果中毒严重,对人体损害极大,会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导致休克甚至死亡的肝坏死和溶血性的中毒。

二、毒菌中毒的临床类型

胃肠炎型:潜伏期为10分钟至6个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流涎等,轻则对症治疗,可逐步好转,病死率低;重则吐泻严重,腹痛剧烈,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并伴有休克、昏迷,病死率高。

溶血型:潜伏期长,一般6个小时至12个小时,病人往往先出现恶心等症状,后出现溶血性黄疸、肝部肿大等,少数病人会出现血红蛋白尿,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可很快控制病情。

神经精神型:潜伏期半个小时至6个小时,除胃肠道症状外,尚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症状,重者可有肺水肿、呼吸抑制及昏迷等,通常伴有明显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出现幻觉、谵妄、昏迷等中枢神经损害,或发生嗜睡、精神错乱、妄想等类似精神分裂症表现。这一类型严重者死亡率高。

肝损害型:潜伏期较长,可达15个小时至30个小时,以中毒性急性肝损害为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在初期一两天会有轻度胃肠炎表现,之后有一假愈期,其间除轻微乏力外,似乎已病愈,但实际已发生肝损害,大多数病例接着出现肝、脑、心、肾等内脏损害,其中以肝损害最为严重,迅速出现黄疸及肝功能异常,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直至昏迷,也有少数病例在肝损害表现尚不严重时即因中毒性心肌病变或中毒性脑病猝死。此型病情最为凶险,病死率甚高,经急救治疗存活者,需度过2周至3周的危险期,方可逐步康复。

三、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

在我国,毒菌约有多种,其中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30多种。一般来说,有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菌帽上可能会有疙瘩、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有毒菌摘断后通常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此外。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

1、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菌类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菌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2、看颜色。有毒菌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有毒菌采摘后一般很快变色。

3、看形状。无毒菌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菌菌盖中央一般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

文章来源:医院

赞赏

长按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价格
白癜风怎麽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jzfgj.com/jbjs/15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