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应激是导致奶牛夏季产奶性能、繁殖性能和免疫能力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夏季高温时间长,热应激作用会造成奶牛业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奶牛热应激机制及其对策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为缓解奶牛热应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营养调控、环境改善和育种途径。由于生产成本和荷斯坦品种相对耐寒而不耐热的生物特性等原因,目前奶牛业生产多采用营养调控为主,辅以环境改善的综合措施。
01
缓解热应激的营养学措施奶牛正常生产条件下营养调控主要包括最佳瘤胃发酵,瘤胃微生物的消化速度,蛋白质、脂肪的调控,阴阳离子的平衡,饲养方式等方面措施。奶牛在热应激条件下,DMI降、消化道运动迟缓,因此必须以调整日粮结构、增加营养浓度、添加抗热应激物质等提高奶牛营养物质摄入量为主的营养措施。
1提高能量浓度提高精粗比可以部分克服由饲料采食不足而导致的生产性能降低。提高精料用量可以提高瘤胃通过率和降低瘤胃的充满度,刺激采食,从而增加能量摄入量。奶牛平衡日粮中的精料比例限制在总干物质量的50~60%是比较合适的。增加奶牛喂料的次数能够增加产奶量和避免健康问题。增加每天饲喂次数到4次与每天1-2次相比,能提高乳脂率7.3%、奶产量2.7%。
日粮中补饲的脂肪,含能量高且体增热少。补饲保护脂肪有利于热应激奶牛保持生产性能。过瘤胃脂肪的添加使奶年听产奶量显著增加,乳的成分发生变化,其中乳脂含量上升了6.23%,乳蛋白的含量下降了4.25%。同时,添加过瘤胃脂肪,显著地改善了泌乳牛的体况,对产量高而体质差的奶牛具有重要意义。
2提高蛋白水平和质量提高热应激奶牛日粮粗蛋白质含量、提高小肠真蛋白水平是保持DMI降低时蛋白质摄入量的有效措施。李如治等研究发现,高蛋白组(粗蛋白增加50%)产乳量较对照组提高8.55%,饲料利用率分别提高2.9%,表明高蛋白能显著提高夏季奶牛的产乳量。金鑫等在饲料中添加豆饼g/d,奶牛产奶提高18%,乳脂率提高12.8%。
一般优质饼粕饲料蛋白质的降解率均高于50%,因而要提高小肠非降解蛋白质水平,就有必要对一些降解率较高的优质粕类蛋白饲料加以保护。韩继福等报道,奶牛饲粮中添加过瘤胃蛋白和丙二醇可以提高丙酸浓度,并且产乳较对照组有增加趋势。
目前采用的过瘤胃蛋白质处理方法,主要有化学处理、热处理和物理包被保护3种形式。化学处理、热处理方法存在过保护问题,化学处理还存在安全性问题。全血等蛋白保护日粮蛋白质不存在过度保护。
3补充矿物质和调整日粮阴阳离子差热应激期间,提高日粮矿物质浓度来弥补DMI的降低和某些矿物质的排出是很必要的。钾是经汗液排出的主要矿物质,热应激奶牛尿中的钠排泄量增加。补饲钾和钠,可提高热应激期间的产奶是量。缓冲剂不仅可以为减弱酸中毒提供必需的矿物质元素,而且可以提高热应激条件下奶牛采食量和生产性能。尚无合适的对比研究可说明热应激期间其它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需要量的潜在变化。铬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葡萄糖耐量因子的活性成分,可能在抗热应激中发挥重要作用。补铬对促进奶牛生产性能的发挥有明显的作用。
阴阳离子平衡直接影响体内的酸碱平衡、离子平衡及酶系统等。应用负离子日粮使奶牛在产犊前不久产生适度的代谢酸中毒。这样奶牛体内的大部分“钙贮”以正离子形式存在,从而减少产乳热的发生。许多试验表明,提高日粮DCAB可以提高采食量和生产性能。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泌乳牛最适DCABD在-~mEq/KgDM之间。
4使用维生素和其他添加剂由于热应激期间DMI降低,所以不仅要考虑日粮的维生素浓度,也要考虑其绝对需要量。人们通常提高热应激奶牛日粮维生素A、D、E和C的浓度,但对其作用和机理问题研究较少。大量试验报道,奶牛日粮中每日每头添加一定量的烟酸可以显著提高产奶性能和繁殖性能。饲料中添加烟酸,可提高夏季热应激奶牛的产奶量。
有机酸在奶牛体内可被氧化成CO2和HCO3-,从而可能缓解呼吸性碱中毒,减少高温应激对奶年的伤害。高温环境也会影响奶牛消化道内多种酶的活性,应用饲料酶制剂可提高能量和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及减少排泄物中有机物、氮和磷的排放量,从而提高奶牛生产性能。夏淼生等试验表明,使用中草药添加剂可以减少热应激对泌乳损失。
5饮水蒸发散热是热应激期间热量散发的重要途径,热应激使水分损失增加。气温自10℃升高到38℃时,饮水量与产奶量之比由4:1升至6:1。饮水不足会降低食欲、消化减缓、影响产奶量并使奶牛体内的粘膜干燥,降低奶牛抵抗疾病的能力。随着饮用水温度降低,牛的饮水量下降,但降温效果更大。饮水温度影响乳年的直肠温度和呼吸率。
02
其它缓解奶牛热应激的措施1、大量资料表明,直肠温度、呼吸频率、HB、红细胞钾均可作为牛耐热性的生理生化指标。甲状腺素和皮质醇因与机体的代谢有关,也可作为评定的参考指标。据国内报道,选择耐热性较强的品种与本地母牛或瘤牛杂交,是提高耐热品种奶牛培育、缓解应激和重要方法。
2、奶牛防止热应激的环境控制措施从原理上讲包括防止太阳辐射、减少奶牛自身产热、增加散热三个方面。利用物理防护措施减轻乳牛热应激,可使用风扇喷淋,蒸发降温、凉棚、通风和饮冷水等措施。但遗传因素、环境控制水平、气候因素和热应激期间乳牛的营养水平均影响环境改善的生产效果,创造适宜的生产环境和最大生产性能不一定是经济效果最佳,从而限制了环境改善在乳牛生产上的运用。因此,采用何种物理防护措施必须考虑经济效益。
3、在奶牛集约化饲养程度高的地区和国家,奶牛饲养者为了减少奶牛热应激而将部分奶牛的干乳期安排在温度最高的季节。
热应激导致奶牛产生非特异性防御应答的生理反应,从而降低产奶性能、繁殖性能、降低免疫能力。虽然人们已经采取了营养调控、改善环境条件等防治措施,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了解热应产生的生理机制。多年来,国内外主要集中于评定奶牛耐热性能指标的研究,而关于奶牛热应激影响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国内外开展了人类热应激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实验动物方面也有研究,然而关于奶牛热应激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未见报道。HSPs作为一种在进化上有高度保守性的应激蛋白,对保护机体免遭应激因素的损害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开展奶牛热应激条件下细胞因子和HSPs的研究。在机理研究基础上,借助营养措施和环境改善才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疗奶牛热应激问题,从而提高奶牛生产的经济效益。转自:“丰禾草业”